招金集團路東尚:中國文化視野下全球礦業的變革與發展
發表時間 :2016-05-06 來源:
在全球礦業麵臨發展新挑戰的今天,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礦業與世界礦業一樣,也承受著巨大的發展壓力,山東招金集團作為一家中國礦業企業,對整個礦業新常態下的新問題、新挑戰,有著最直接、最清晰的感受,也最接地氣。在此,我將從中國文化這個嶄新的視角,闡述全球礦業的變革與發展。
一、用《易經》的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判斷全球礦業的趨勢與未來
與《聖經》、《古蘭經》並稱為世界三大文化元典的《易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我們所熟知的計算機“二進製”,就是以易經作為理論基礎而發明的,因此《易經》又被稱為“計算機之母”。《易經》中簡易、變易、不易的三個核心觀點,為我們研判全球礦業的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空間與維度。
第一個維度——簡易,就是大道至簡,以簡馭繁。我們跳出全球經濟的迷局,拋開紛繁的數據與報表,審視全球礦業未來的走向,不難發現,不論是前幾年的全球礦產品價格暴漲,還是今天的礦業蕭條,我們始終處在一個循環往複的周期內,漲跌互現,周而複始。因此,今天的礦業寒冬,又何嚐不是明天礦業春天的孕育期呢?這一輪的周期調整,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中國經濟從前幾年高速增長到今天經濟新常態的調整。曾幾何時,中國金屬消費量占到了全球的40~50%,世界礦業有一種聲音,是中國需求推高了礦產品價格。時至今日,中國經濟降速,又被認為這是導致全球礦產品價格暴跌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觀點除了有待商榷之外,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來自中國礦業界的聲音:那就是中國經濟對礦產品的需求仍然很大,中國未來發展仍將是推動世界礦業走出低穀、持續向好的強大動力。
如果大家有機會到中國的中部、西部去走一走、看一看,你會發現中國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基礎建設、城市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還不到50%,人均GDP在全球排在80位之後,因此,在中國巨大人口基數的發展平台上,推動全球礦業繁榮的中國動力仍在。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和轉型發展的實施,以及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我們認為,全球礦業將會觸底回升,並且會迎來一個新的繁榮期。
第二個維度——變易,就是永遠不變的是變化,危機背後有機遇。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開啟了全球礦產品價格暴跌模式,最近這3年又呈現出暴跌加速度的態勢。全球礦業可謂是哀鴻遍野,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國礦業也難以獨善其身。從2012年開始,中國采礦業利潤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逐年擴大,2013年下降幅度為17.34%,2014年為23%,2015年為58.2%。在規模工業利潤中,2011年采礦業占比20%,2015年下降到5%以下。變化的思維,啟示我們要看到危機背後的發展機遇。在全球上市礦業公司市值跌幅過半,甚至超過80%的嚴峻形勢背後,我們認為,整個行業已經出現了價值窪地,有了投資機會。事實上,這也已經引起國際投資金融界的關注。我們雖然不能判定現在是投資礦業的最好時機,但是在大家都恐懼的時候,我們應該有看好全球礦業未來的信心,應該有堅守的勇氣。
第三個維度——不易,就是大道不變,價值永恒。我作為一名黃金人,從事黃金礦業35年,對黃金有著自己獨特、深刻的理解。特別是經曆了2013年那一輪暴跌,感受更深。曾經一度高達近50%的慘烈跌幅,又一次引發了全球“黃金無用論”的聲音。但是,我們隻要關注三個事實,就會找到答案。一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持有超過8000噸的黃金儲備,即便是在金融危機之中,美國也沒有出售過一克黃金,富國藏金是一個鐵的事實。二是全球貨幣超發。不論是美國的量化寬鬆,還是日本的負利率,包括中國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的8年間,全球廣義貨幣增發超過了80%。當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美金變成美元之後,紙幣與黃金的價值,相信已經成為大家常識性的判斷。第三,迷茫、恐怖的市場。海量貨幣與全球通貨緊縮、大宗商品暴跌的經濟“冰火兩重天”,第一次形成了全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深度迷局,破解這個謎局,需要時間,但持有黃金,將是一個最安全的選擇。黃金在當前已經成為抵禦市場恐懼的最好選擇。因此,我們相信黃金的價值,堅定看好黃金,持續看好全球黃金礦業未來發展。
二、用儒家的中國傳統文化智慧,融入世界礦業,推動全球礦業的變革與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世界礦業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中國礦業的參與,中國礦業的發展隻有融入世界礦業,才能實現更好的提升與發展。
一是和而不同,潤物無聲,實現中國礦業與世界礦業的共生共榮。
近年來,招金通過參股citygold,以及並購厄瓜多爾的黃金礦山項目,進行了海外運營嚐試。對融入世界礦業,招金有著自己的理解,我們海外發展,謀求的是參股而不是控股。我們認為企業跨越國別、全球性運營的關鍵在於合作,合作的根本是“和”的精神,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核心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和”的根本是求大同,大家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標、共同的商業追求、共同的價值觀,逐步在海外項目中建立起招金良好形象。進而融入世界主流礦業,我們的做法是追求潤物無聲,先從參股、當好小股東做起,學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對方分享發展與利益。不追求“收購就是控股”、“參股就必須進入董事會”、“進入董事會就必須發聲”。我們相信,全球礦業主流企業的治理與管理基本麵是靠得住的,我們招金願意通過參股,讓全球礦業界感知到招金的海外發展是一個積極、穩定的“陽光”力量,並不是充滿敵意的對手。
二是中庸平衡,綠色環保,實現中國礦業與普世價值的對接。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綠色環保礦業的建設已經成為舉國的共識。儒家文化講究中庸之道,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也無疑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普世價值。招金在不遺餘力的進行綠色礦山建設的同時,提出了“先要綠水青山,再要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目前,全公司已經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3處,是中國擁有最多環保型礦山的礦業企業之一。我們認為,招金要融入世界礦業,環保與綠色發展是一張最好的通行證,是一張最閃亮的金色名片。在這一進程中,我們希望加強同國際礦業公司在綠色環保技術領域的合作,包括無氰綠色選冶、資源的綜合回收及尾礦的綜合利用、深部開采等諸多領域,共同推動全球綠色礦業的建設,探索人類在礦業開發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三、取勢、明道、優術,共同迎接全球礦業美好的明天
“勢”、“道”、“術”三個字,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與大成。應對目前全球礦業發展的挑戰,我提3個關鍵詞:
“取勢”就是取全球礦業三大變化發展之勢。一是取全球礦業資源錯配帶來的投資機遇之勢。前麵我講過上市礦業公司市值大跌,已經凸顯了礦業的投資價值。同時,我們招金非常關注國外資源稟賦好、發展環境穩定的項目。我們招金的海外發展有3個定向,第一,合作對象是全球大型礦業公司;第二,黃金儲量超過50噸的項目;第三,政治穩定、政策連續的國家和地區。
二是取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發展動力之勢。中國經濟麵臨新挑戰,但也有新機遇,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仍在。我們招金願意嫁接中國動力,為國際大型礦業公司進入中國,與招金在技術、探礦、開采等諸多投資領域進行深入而又廣泛的合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三是取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布局之勢。中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的“一帶一路”發展布局,它帶來了礦業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麵,“一帶一路”的建設,必然帶動礦產品的需求,推動這一區域的礦業發展。另一方麵,為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區域內的礦業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曆史機遇。招金在新疆、內蒙古建設的黃金和銅綜合生產、冶煉加工基地,可以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等周邊礦業資源開發提供合作平台。
“明道”就是要守正出奇,探索適合自身發展之路。守正,就是務正業,就是專注發展,堅持專業化運營,不能病急亂投醫。對此,招金集團下屬的招金礦業一直以來堅持純黃金發展戰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10年以來,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並且企業發展穩健。當然,招金集團下屬的板塊還有有色金屬業務,我們合作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另外,在礦業寒冬,我們認為進行探礦增儲是守正的重要措施。特別是現有礦山的就礦找礦,危機礦山的探邊摸底,新的成礦類型的研究與發現,大型、特大型礦床的找礦與發現。
“出奇”就是要堅持創新,推動傳統礦業向現代礦業的轉變,實現轉型發展。包括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四化改造”,現在我們正處於積極推進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國際同行成熟的經驗和做法。特別是在信息化與智能化方麵,招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會議,更好地加強與國際礦業公司的交流,與設備供應商的溝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優術”就是要優化管理,強身健體,企業實現進化生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的西方生物進化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太極陰陽相生的東方智慧,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我們認為,優化管理是企業永恒的功課。礦產品價格暴跌,倒逼企業降低成本,現在可以說是成本為王,成本決定生死。國際同行如必和必拓、巴裏克等礦業公司,已經采取了裁員以及處置低效資產的措施,降低成本,應對礦業寒冬。招金在金價大跌之後,也實施了一係列強身健體、苦練內功、抵禦寒冬的管理優化措施,目前我們是中國黃金行業地下開采成本最低的企業。但我們還是認為,企業要和生物體一樣,需要不斷的進化成長。對此,我們正在實施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對物流係統、工藝流程係統、資金財務係統等進行再造工程。
在全球礦業麵臨發展新挑戰的今天,加強合作與交流,凝聚智慧,實現協同發展,是我們共同的心願,中國礦業融入世界礦業,招金參與全球礦業大循環,是大勢所趨。在此,我誠摯的邀請業內朋友到招金去洽談合作。與招金合作,將會迎來我們共同發展的一個新天地,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山東、黃金福地——中國金都山東招遠,將為您提供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發展新平台!□
(本文根據山東招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路東尚先生在加拿大國際礦業大會中國礦業投資論壇上的演講進行整理。)
下一篇:專家解讀煤電聯營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