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降煤電、化產能 新能源才有出路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行業風向  |   行業資訊  |  正文
專家:降煤電、化產能 新能源才有出路
發表時間 :2016-06-06    來源:央廣網

  國家發改委最近針對能源領域連發兩個文件:一是《關於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的通知》;二是《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前者針對新能源領域長期存在的“棄風、棄光”也就是風電、光伏發電並網難的現象,首次核定了重點地區新能源發電最低保障收購年利用小時數;後者則明確了我國今後能源技術創新路線圖。國家政策連出,能否破除“棄風棄光”頑疾?
  經濟之聲記者王建帆對相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記者:現在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鼓勵使用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成了常識。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我們每天用的電大多還是火力發電。這不是因為風電、光伏發電太少,而是因為大量清潔電力並不了網,所以被放棄了,這就是業內人士常說的“棄風棄光”頑疾。
  頑疾有多嚴重?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去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3297萬千瓦,創曆史新高,但另一方麵“棄風限電”形勢加劇,全年平均棄風率15%,同比增加了7個百分點。光伏發電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裏去,去年我國是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但部分西部省份的棄光率高達31%,這是多年來都沒能得到解決的問題。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分析,它之所以成為頑疾,根本原因是消納問題沒有解決:一方麵風電、光伏發電間歇性發電的特征導致了供需的不匹配;另一方麵這類新能源發電相比火電缺乏成本優勢。
  韓曉平:光電、風電有不確定性。另外,我們的風電價格比煤的價格高出不少。
  記者:在韓曉平看來,目前電力市場整體不景氣,火電裝機規模仍在攀升,短期內隻能通過保障性收購的方式促進風電、光伏發電的就地消納,因此國家發改委發文首次公布了風電、光伏發電重點區域的最低保障利用小時數,確保這些電量以最高優先等級優先發電等。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這項措施對於緩解“棄風棄光”現象有積極意義,但是隻能起到托底的作用。
  周大地:一方麵就是確保它們起碼可以上網,但是另一方麵隻能保證所謂的規定電量。
  看來,通過保障性收購的方式並不能根除“棄風、棄光”的頑疾。還有什麽辦法呢?這就與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二個文件有關了。文件的標題是:《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被業內稱為未來能源產業的技術創新路線圖。
  記者:表麵上看,這個行動計劃會讓人產生疑惑。文中提到,未來要形成200-300米高空風力發電成套技術,戰略方向之一是發展大型風電關鍵設備;太陽能技術方麵,要掌握50MW級塔式光熱電站整體設計及關鍵部件製造技術等。這看起來似乎有擴大風電、光伏發電產能之勢,但這是否會加劇“棄風、棄光”問題呢?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技術創新不但不會加劇“棄風、棄光”,反而會降低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成本,促進消納。
  另外,行動計劃還涉及能源互聯網、現代電網、儲能技術等重點領域,並提出到2030年建成完善的能源技術創新體係,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從長遠考慮,通過係統的技術創新降成本、補短板,才是解決“棄風、棄光”現象的根本之策。
  林伯強:要長期解決“棄風棄光”的問題還是要靠技術創新。
  一方麵是棄風棄電的頑疾亟需根除,另一方麵火電裝機規模仍然在不斷攀升,煤電產能過剩的情況讓人擔憂,其實發展清潔能源也是一個騰籠換鳥的過程,隻有化解煤電產能過剩,才能為新能源發展騰出空間。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陳俊峰進行了分析與評論。
  李俊峰:關於這個問題,技術創新是關鍵,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觀念和體製創新,過去全世界都在用煤炭,後來大家用天然氣,現在大家轉向新能源,大家都要進行新能源革命。
  中央今年大體上要有1億到2億千瓦的煤電機組改成調峰機組,另外,我們也要從體製和機製著手,消納是每一個地方共同的責任,所以我們還是要通過電力體製改革,把各個地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特別是在東部地區率先消納可再生能源,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甚至包括水力發電等。
  總而言之,我們要通過電力體製改革,打破我們區域僵化的消化體製,讓煤炭降下來,為能源轉型騰出空間,否則,科技技術的進步也解決不了“棄光棄風”問題。
  經濟之聲:現在生態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煤電的汙染嚴重誰都知道,如今國家的電力改革在不斷深入,今年煤電聯動機製也再次重啟,但是還是擋不住各地上馬火電裝機組的熱情,您怎麽分析煤電產能過剩背後的種種原因?
  李俊峰:因為地方隻要建一個煤電,GDP馬上就會被帶動起來,所以它們不願意使用另外一個地方的風電。因此我們要誠心實意的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從綠色發展、環境保護的角度把環境指標提上來,真正實現環境保護的優先而不是GDP的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