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中國地質調查局2024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地質科技十大進展”,詳情如下:
中國地質調查局2024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一、岡(gang) 底斯成礦帶西段發現中新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銀)礦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chan) 資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chan) 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chan) 開發局、紫金地球物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四川西冶檢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為(wei) 劉治博、宋揚、王楠、唐菊興(xing) 、李寶龍、馬旭東(dong) 、閆徐坤、李誌軍(jun) 、代晶晶、陳偉(wei) 、王文磊、何林武、曾慶高、呂曉強、肖揚。成果簡介:
1.芒拉銅(金銀)礦,首孔累計見礦厚度137米,銅平均品位達0.46%,銅品位大於(yu) 1%的岩心有14米,平均1.54%,芒拉礦床蝕變礦物組合為(wei) 多孔狀石英、明礬石等高硫化體(ti) 係蝕變礦物,金屬礦物主要為(wei) 硫砷銅礦及Cu-S二元體(ti) 係礦物,深部具有斑岩成礦係統特征。2.芒拉是岡(gang) 底斯西段發現的首例產(chan) 於(yu) 中新世陸相火山岩中的斑岩(?)-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銀)礦床,芒拉厚大銅(金銀)礦體(ti) 的發現,表明藏西北陸相火山岩區具有尋找斑岩-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的巨大潛力,開辟了該地區在中新世火山岩區尋找斑岩-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的新方向。
二、全國鎳鈷釩等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jia) 實現資源量大幅增加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chan) 資源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礦產(chan) 資源儲(chu) 量評審中心、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四川省礦產(chan) 資源儲(chu) 量評審中心、江西有色地質礦產(chan) 勘查開發院、湖南省自然資源事務中心、山東(dong) 省地質調查院、河南省國土空間調查規劃院、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等全國30個(ge) 省(區、市)調查評價(jia) 隊伍。主要完成人為(wei) 陳其慎、李強、戢興(xing) 忠、蔣宗勝、李振清、鄭國棟、王琨、李劍、高一鳴、畢瑉烽、丁建華、餘(yu) 金傑、楊鄖城、張豔飛、龍 濤。成果簡介:
1.創建“礦產(chan) 資源安全巨係統”理論和技術方法體(ti) 係。2.大規模推動增儲(chu) ,鎳、鈷、錸、金、釩5種礦產(chan) 資源量實現大幅增加,助力找礦行動順利完成。截至目前,通過再評價(jia) 工作,鈷增加相當於(yu) 超過50個(ge) 大型礦床的資源量,金增加超過40個(ge) 大型礦床的資源量,錸增加超過30個(ge) 大型礦床的資源量,鎳增加超過30個(ge) 大型礦床的資源量,釩增加超過3個(ge) 大型礦床的資源量。3.大規模推動上產(chan) ,形成大量可快速上產(chan) 礦區建議。提交90個(ge) 探礦權區塊,支撐全國43個(ge) 探礦權區塊成功出讓。
三、完成國土空間自然生態監測評價(jia)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為(wei) 肖春蕾、趙奕然、尚博譞、聶洪峰、戴慧敏、楊金中、張德強、戴蒙、劉國偉(wei) 、許晨琪、馬榮、劉紹華、成杭新、李文明、胡雲(yun) 壯。成果簡介:
1.係統集成國家自然生態國情數據,全麵掌握了全國地上地下一體(ti) 化、陸海統籌的自然生態特征,客觀分析評價(jia) 了自然變化規律與(yu) 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複成效,支撐編製了我國首次發布的國家生態保護修複公報。2.監測評估了凍融型土地退化、曆史遺留廢棄礦山土地損毀、水土流失等生態風險狀況,為(wei) 國家生態安全風險評估提供了基礎數據。評價(jia) 了全國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成土母岩(質)等自然生態背景狀況,林地、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特征,為(wei) 生態保護修複奠定了科學基礎。3.建立了生態地質調查技術體(ti) 係,創新形成生態問題識別和機理研究技術路徑,有力推動了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
四、查明南疆鹽堿地水土資源家底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烏(wu) 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yu) 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主要完成人為(wei) 尹立河、何峻嶺、劉拓、張俊、趙禹、蔣磊、赫銀峰、成杭新、李兆魁、崔麗(li) 洋、顧小凡、餘(yu) 堃、馬玲玲、王旭奎。成果簡介:
1.查明了南疆塔裏木盆地鹹水資源家底,係統評估了鹹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調查掌握了南疆地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狀況,查明南疆鹽堿地麵積、分布和鹽漬化程度。2.自主研發了綠色高效低成本的鹹水淡化技術與(yu) 裝備,攻克了鹹水淡化高鹽尾水零排放難題,開辟了南疆高質量發展的新水源;研發了鹹水資源利用與(yu) 鹽堿耕地協同治理關(guan) 鍵技術。3.支撐獲批富硒地塊認證6處,助力建成富硒農(nong) 產(chan) 品示範基地7處,成功打造新疆首個(ge) 富硒特色產(chan) 業(ye) 品牌,拉動富硒產(chan) 業(ye) 投資7.1億(yi) 元。
五、鄂西渝東(dong) 地區二疊係頁岩氣調查評價(jia) 拓展新區新層係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湖北省地質局、中國地質調查局長沙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深圳市百勤石油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為(wei) 李世臻、李海、李飛、張保民、周誌、蔡雋、宋騰、楊明銀、徐秋晨、李旭兵、王超、陳林、楊曉光、劉安、邢翔。成果簡介:
1.取得了重要發現和氣流突破。鄂西地區鄂建頁2井、鄂鶴頁3井和鄂恩頁3井等,取得了二疊係大隆組、孤峰組等多層係頁岩氣調查新發現,渝東(dong) 地區渝巫地1井大隆組直井壓裂試獲日產(chan) 4234立方米工業(ye) 氣流,拓展了頁岩氣調查新區新層係。2.創新了地質理論和工藝技術。提出“海槽控頁岩、物源控儲(chu) 層、溫壓控賦存、構造控富集”二疊係頁岩氣成藏地質理論,建立了複雜構造區頁岩氣自封閉型成藏模式,總結了高硬度強研磨性地層取心技術,創新了針對性的頁岩儲(chu) 層改造試氣工藝技術。3.明確了資源潛力和勘探方向。評價(jia) 鄂西渝東(dong) 地區二疊係大隆組頁岩氣地質資源量4.5萬(wan) 億(yi) 立方米,圈定有利區15個(ge) ,提交勘查區塊建議5個(ge) ,有力支撐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六、完成海南濱海沉積型鋯鉿砂礦資源評價(jia)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海南省礦產(chan) 資源勘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口海洋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煙台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海南省地質調查院。主要完成人為(wei) 楊博、李響、餘(yu) 萬(wan) 林、丁偉(wei) 品、王力、文欽宇、陳沐龍、劉勝、段留安、汪斯毓、冼源宏、謝國剛、王晶、王祥東(dong) 、林亞(ya) 分。成果簡介:
1.海南省文昌市大山村礦區鋯鉿砂礦勘查,評審備案推斷資源量鋯英石8.52萬(wan) 噸、鉿金屬1141噸,提前完成“十四五”全國鋯鉿新增資源量目標。2.海南省萬(wan) 寧-陵水淺海海域圈定鋯鉿砂礦找礦靶區3處,文昌地區 提交鋯鉿砂礦勘查區塊建議4處,找礦潛力巨大。3.初步查明海南濱海沉積型鋯鉿礦物質來源,進一步完善了鋯鉿礦 “源-運-匯”五階段成礦模式。
七、甘肅安壩裏北、內(nei) 蒙古哈達門溝等地發現3處大型金礦床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軍(jun) 民融合地質調查中心、中 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哈爾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主要完成人為(wei) 韓忠、葛良勝、李建忠、周文輝、沈睿文、黃勇、吳青鬆、劉智傑、楊彪、陳桂虎、杜治利、熊韜、魏巍、蘇攀雲(yun) 、楊華本。成果簡介:
1.甘肅安壩裏北、內(nei) 蒙古哈達門溝和黑龍江塔河寶興(xing) 溝等3個(ge) 礦區取得重大找礦突破,累計新增金推斷資源量達168噸;安壩裏北礦區新增102.4噸,達到特大型規模;哈達門溝大壩溝礦段新增41.3噸;塔河寶興(xing) 溝金礦新增24.3噸,達到大型規模。2.創新提出陽山金礦晚三疊世岩漿和逆衝(chong) 推覆構造聯合控礦模型,優(you) 化哈達門溝和塔河寶興(xing) 溝金礦綜合找礦勘查模型。3.構建了地球化學-高精度磁測-重力測量-CSAMT及寬頻大地電磁測量的多方法、多尺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創新秦嶺地區深切割、淺覆 蓋區金礦高效快速綠色勘查技術方法體(ti) 係。
八、建成中國地質調查野外保障基地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 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軍(jun) 民融合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寧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烏(wu) 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哈爾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長沙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主要完成人為(wei) 張澤嶼、周強、周野、周方圓、陳大波、胡華山、馬衛、金林、毛康、李超、蔣欽、李俊東(dong) 、昝昊、湯敏。成果簡介:
1.堅持體(ti) 係推進,打造野外條件保障“大聯勤”格局。綜合利用全局 現有土地房屋等資源,高標準建設拉薩、西寧、烏(wu) 魯木齊、哈爾濱、 呼和浩特、成都、長沙野外綜合保障基地,在全國範圍內(nei) 初步構建了 “基地-工作站-營地”三級保障格局,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野外綜合保障基地群。2.加強頂層設計,保障模式逐漸成熟配套。編製《“三站式”野外綜合保障基地建設與(yu) 運營要求》《野外綜合保障基地野外作業(ye) 車輛保障要求》,以促進野外保障標準要求更加明確,職責分工更加清晰。3.主動擔當作為(wei) ,保障任務圓滿完成。累計為(wei) 23600餘(yu) 人次提供食宿 辦公、中轉休整、安全培訓等保障,成功處置陷車、失聯、高原病救治等事故隱患40餘(yu) 起、營救130餘(yu) 人。
九、粵港澳大灣區及鄰區海岸帶地質資源調查服務地方產(chan) 業(ye) 規劃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主要完成人為(wei) 何海軍(jun) 、倪玉根、唐得昊、習(xi) 龍、甘華陽、石要紅、王玉鳳、胡夢茜、劉文濤、馬勝中、楊晨晨、沙誌彬、李建平、何健、楊江平。成果簡介:
1.聚焦地質安全,集成粵港澳大灣區及鄰區6.47萬(wan) 平方千米海岸帶 調查成果,開展區域災害風險性評價(jia) ,推動工程地質條件、潛在災害地質因素等納入廣東(dong) 省現代化海洋牧場規劃指標,支撐《廣東(dong) 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總體(ti) 規劃(2024-2035)》。2.製定我國海砂地質勘查領域首個(ge) 行業(ye) 標準《礦產(chan) 地質勘查規範海 砂》。完成第二輪廣東(dong) 省海砂資源調查,圈定礦體(ti) 28個(ge) ,估算遠景資源量 216 億(yi) 立方米,劃定開采擬出讓區塊15個(ge) ,實施詳查區塊6個(ge) ,支撐《廣東(dong) 省海砂開采規劃(2023-2030)》。3.在廣州市南沙區發現1處可供開發利用的地下熱水資源,水質達到理療標準,助力廣州南沙“綠色產(chan) 業(ye) ”規劃建設。
十、優(you) 選評價(jia) 南海北部油氣勘查區塊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主要完成人為(wei) 張莉、鄢偉(wei) 、陳勝紅、馮(feng) 常茂、王飛飛、郭麗(li) 華、王嘹亮、孫鳴、程懷、張國慶、朱作飛、趙忠泉、吳廬山、蘇丕波、張偉(wei) 。成果簡介:
1.首次針對南海北部油氣勘查空白區和退出區塊開展補充調查,優(you) 選評價(jia) 出18個(ge) 新的油氣勘查區塊,建立擬出讓油氣區塊目標庫,為(wei) 推動南海油氣區塊批次出讓打下了堅實基礎。2.在南海北部優(you) 選的4個(ge) 油氣勘查區塊成功掛牌出讓,累計收益3941萬(wan) 元,實現了我國海域油氣區塊競爭(zheng) 性掛牌出讓零的突破,拉開了南海油氣礦業(ye) 權流轉序幕。3.構建了一套海域低勘探程度油氣區塊優(you) 選評價(jia) 技術方法,打造了一支專(zhuan) 業(ye) 化人才團隊,有效支撐海域油氣區塊規範化出讓。
中國地質調查局202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一、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中船黃埔文衝(chong) 船舶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為(wei) 周昶、許振強、雷勇、餘(yu) 平、殷憲峰、張海彬、馬可、馮(feng) 起贈、田烈餘(yu) 、於(yu) 亮、周洋、李剛、盛利、彭登、謝雪戀。成果簡介:1.創新突破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大洋科學鑽探、海洋油氣資源勘探等不同功能同船融合設計的世界級難題,以“小噸位”集成“多功能”,首次實現了超深水鑽采船完全自主設計,構建起我國自主的超深水鑽探裝備設計建造技術體(ti) 係。2.研製全球首台兼具油氣勘探和岩心鑽取功能的液壓舉(ju) 升鑽機,集成4種鑽探模式和3種取心方式,最大鑽深11000米。建成全球麵積最大、涵蓋海洋全學科領域的船載實驗室。綜合性能全球領先,大幅提升了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3.自主研發十大類150餘(yu) 項關(guan) 鍵技術,取得130項發明專(zhuan) 利,突破了8000米級鑽孔重返係統和2000米級無隔水管泥漿閉式循環等關(guan) 鍵技術,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二、青藏高原中部非均勻地殼變形演化及其大型斷裂帶的控製作用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為(wei) 李海兵、鄭勇、盧海建、趙中寶、潘家偉(wei) 、馬曉麗(li) 、張蕾、劉富財、劉棟梁、司家亮、王煥、馬緒宣、李春銳、楊少華、陳沈強。成果簡介:
1.首次揭示羌塘地塊南部岩石圈尺度的走滑斷裂作用始於(yu) 約35Ma,與(yu) 東(dong) 部的嘉黎和哀牢山-紅河剪切帶組成2500~3000km長的巨型走滑邊界斷裂帶,並驅動了中央穀地的顯著抬升。2.地塊東(dong) 部自23Ma以來主要受逆衝(chong) 走滑斷裂帶控製向東(dong) -東(dong) 南方向非均勻擠出,至約10Ma,這種非均勻擠出延伸至整個(ge) 東(dong) 部塊體(ti) 。地塊西部物質自約15Ma開始以較快的伸展速率(2.2mm/yr)彌散式非均勻向東(dong) 運移,並形成係列近SN向正斷裂,並與(yu) 中-下地殼非完全解耦。3.地塊中部伸展速率僅(jin) 為(wei) 0.1mm/yr,遠低於(yu) 西部和藏南的伸展速率,進一步證實了物質自西向東(dong) 的非均勻彌散式運移,揭示了受到印度板塊俯衝(chong) 碰撞遠程效應的影響,青藏高原中部展現出與(yu) 藏南弧形區域發散式均勻伸展變形截然不同的構造變形機製。
三、鄂西北堿性岩-碳酸岩型铌-稀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攻關(guan) 與(yu) 評價(jia)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chan) 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湖北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湖北省地質調查院、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完成人為(wei) 熊文良、於(yu) 玉帥、張麗(li) 軍(jun) 、李瀟雨、黃嘯坤、周政、韓嶺、周豹、魏岩岩、方向、劉能雲(yun) 、張遵遵、鄧新、鄧敏、代力。成果簡介:1.創新堿性岩-碳酸岩型低品位、共伴生铌-稀土同步富集-微細粒铌鐵礦高效反浮選-铌與(yu) 鐵礦物選擇性還原分離新工藝。擴大連續試驗結果表明铌品位由傳(chuan) 統工藝的5%~8%提高到17%,回收率從(cong) 20%提高到50%,同時獲得了稀土精礦、鐵精礦和硫精礦。對多個(ge) 代表性樣品的驗證試驗和技術經濟初步評價(jia) 結果認為(wei) ,新工藝有望實現該地區90萬(wan) 噸以上铌資源的可經濟利用。2.廟埡礦區深邊部、外圍找礦估算铌潛在資源59.8萬(wan) 噸,進一步擴大竹山-竹溪地區铌資源基礎。潛力評價(jia) 預測顯示,竹山-竹溪地區遠景資源铌300萬(wan) 噸、稀土270萬(wan) 噸、鉭3萬(wan) 噸。
四、早-中三疊世生命演化與(yu) 生態係統重建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為(wei) 周長勇、文芠、張啟躍、黃金元、胡世學、羅茂、任光明、閔筱、陳雨萱、趙嘉琳。成果簡介:
1.在雲(yun) 南會(hui) 澤、四川廣元下三疊統地層中分別發現最早的陸相弓鮫魚類化石群和最古老鱟科化石,將湖相生態係統複蘇的時間提前了4600萬(wan) 年,證實鱟類在二疊紀末大滅絕後過渡期的海洋生態係統中扮演了頂級捕食者的重要角色,為(wei) 早三疊世生物複蘇海陸對比研究奠定了基礎。2.在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中發現處於(yu) 關(guan) 鍵生態位的食殼型條紋羅平鯊,並從(cong) 牙形動物、袋頭類節肢動物和糞便化石的角度補充了初級生產(chan) 者與(yu) 消費者的關(guan) 係,精細刻畫了羅平生物群複雜的食物網,揭示現代型海洋浮遊生態係統在中三疊世安尼期已經出現。3.成果助推地質聯合基金和麵上基金成功申報,有效支撐雲(yun) 南曲靖珠江源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實現科技創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五、桂西右江地區新層位探獲新類型鎢錫礦床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礦產(chan) 資源儲(chu) 量評審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主要完成人為(wei) 肖昌浩、張文高、陳正樂(le) 、劉向衝(chong) 、毛承安、楊富強、李興(xing) 鵬、於(yu) 萍萍、王新宇、吳祥珂、韋昌山、樂(le) 興(xing) 文、胡鑫垚、盧勝輝、張宇。成果簡介:1.揭示伸展構造是錫成礦有利構造環境,構造樣式的差異控製鎢錫空間分異。建立岩漿遠端碎屑岩容礦的鎢錫礦床斷裂及褶皺縱張節理控礦模型,促進對錫成礦構造環境的理解。2.提出氧化劑非錫石沉澱必要條件的新認識,定量揭示高產(chan) 熱花崗岩的放射性熱促進鎢、錫自矽酸鹽熔體(ti) 向熱液的擴散總量增加17%~95%,提高鎢、錫成礦的概率。研發沉積岩覆蓋區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綜合信息再分析挖掘和三維可視化新技術,建立右江盆地沉積岩厚覆蓋區鎢錫勘查地球化學標誌。3.右江盆地三疊係碎屑岩中首次探獲新類型鎢錫礦床,單孔鎢礦體(ti) 真厚度達34米,提交新發現鎢錫礦產(chan) 地2處,打造廣西新的鎢錫勘查開發基地。研究成果發表在GCA、GSF等期刊。
六、新的全球寒武係-奧陶係界線標誌:吉林白山小洋橋奧陶係底界標準輔助界線層型(SABS)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意大利比薩大學、俄羅斯聖彼德堡地質科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為(wei) 汪嘯風、王傳(chuan) 尚、閻春波、危凱、祁玉平、Svend Stouge、J?rg Maletz、Gabriella Bagnoli、Elena G.Raevskaya。成果簡介:
1.吉林白山小洋橋奧陶係底界全球標準輔助界線層型剖麵(SABS)是全球不同大陸、不同相區之間寒武係與(yu) 奧陶係界線劃分的最佳標誌和紐帶,同時也是我國東(dong) 北地區所創立的首枚與(yu) “金釘子”等效的全球地質年代劃分標誌。2.該剖麵矯正了加拿大紐芬蘭(lan) 綠岬“金釘子(GSSP)”剖麵中奧陶係底界劃分的標誌性牙形石層位及其與(yu) 新發現的全球最早浮遊筆石之間的相互關(guan) 係,彌補了美國勞森灣奧陶係底界輔助界線層型剖麵(ASSP)在界線生物標誌和地層對比方麵的不足。3.召開了“全球寒武-奧陶係界線標準輔助界線層型吉林白山小洋橋剖麵保護暨中國區域地層標準建立學術交流會(hui) ”,向全球學者發布了小洋橋SABS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小洋橋SABS保護標誌碑、地質廣場和科普長廊。
七、5000米深全區多源電磁精細探測關(guan) 鍵技術創新與(yu) 裝備研發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Mongo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南京工業(ye) 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主要完成人為(wei) 李勇、吳小平、肖都、劉昕卓、龔勝平、楊曉冬、孫夫文、嶽明鑫、TSEEDULAM Khuut、林魯軍(jun) 、趙克強、段壯、楊劍洲、滕龍、付燕剛。成果簡介:
1.基於(yu) 全區、多源觀測理念,研發了5000米深全區多源電磁測深技術,有效解決(jue) 可控源電磁法的場源效應和陰影效應問題。2.研製的全區多源電磁測量係統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全區多源電磁測深技術獲得5000米以淺與(yu) 地震勘探可對比的地層精細刻畫;長江下遊頁岩氣科技攻堅戰應用中探獲與(yu) 測井曲線吻合的總厚124.90米的目標含氣層;圖木爾廷-敖包鋅多金屬礦勘查應用中新增高品位鋅礦石資源量334.10萬(wan) 噸。
八、研發自然資源變化觀測、監測預警體(ti) 係理論與(yu) 技術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軍(jun) 民融合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寧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烏(wu) 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廊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礦產(chan) 資源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長沙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煙台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主要完成人為(wei) 劉曉煌、王然、邢莉圓、劉潤、祝萍、李洪宇、楊斌、高天勝、李福傑、李燦鋒、張東(dong) 明、王博、楊朝磊、肖粵新、巴音吉。成果簡介:1.提出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通過自然地理要素構成有機整體(ti) 理論。一定國土空間內(nei) 林-草-水等自然資源種類、數量、質量和結構等構成有機整體(ti) ,該有機整體(ti) 的結構配比變化超過一定閾值會(hui) 引起生態環境改變。2.研發資源變化觀測-模擬預測-監測預警一體(ti) 化技術體(ti) 係,提出基於(yu) 國土空間適宜性、自然資源承載力及生態服務功能的觀測預測、監測預警評價(jia) 方法;研製的自然資源觀測領域行標填補領域標準規範空白。在祁連山-黑河、塔河、三江源等典型區開展的示範驗證結果支撐部2項文件起草發布。3.成果支撐2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個(ge) 省部級平台、9個(ge) 省部級/行業(ye) 學會(hui) 人才團隊稱號獲批,獲得成果獎2項,出版專(zhuan) 著5部、發表論文97篇、取得專(zhuan) 利軟著12項。
九、區域地下水砷氟識別-預警-修複關(guan) 鍵技術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方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主要完成人為(wei) 曹文庚、郭華明、謝先軍(jun) 、鄭焰、李祥誌、王妍妍、任宇、宋樂(le) 、謝小江、段豔華、南天、李澤岩、餘(yu) 鳴瀟、魯重生、盧瑤。成果簡介:1.研發了分鍾級現場砷、氟快速檢測技術和裝備,克服了現有技術操作複雜、易受幹擾、響應時間長等問題,大幅提升區域地下水資源調查和現場檢測能力。2.提出了流域尺度高砷、高氟地下水宏觀沉積過程的控製機製,解答了大尺度地下水砷、氟分布和演化的成因。建立了基於(yu) 數值-數據雙驅動的流域尺度地下水砷、氟風險預警技術,有效降低了大尺度高維因素和小樣本的影響,提升了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3.研發了綠色-低碳-經濟-長效的砷、氟原位修複技術,有效改善了傳(chuan) 統修複技術成本高、穩定性差、易受含水層條件影響等問題。形成了服務區域地下水資源安全保障的“識別-機製-預警-修複”全鏈條解決(jue) 方案。
十、增生造山帶岩漿演變揭示俯衝(chong) 極性轉變和物質演化機製
該成果主要完成單位為(wei)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完成人為(wei) 尹繼元、黃河、陶再禮、王朝陽、王濤、吳歡歡、童英、楊帆、陳文、郭磊、王雅美、譚富誠。成果簡介:
1.揭示了西昆侖(lun) 造山帶原特提斯洋俯衝(chong) 極性反轉及其對弧下地幔及地殼屬性的改造。鑒別了阿巴拉契亞(ya) 前進式俯衝(chong) 增生、小陸塊碰撞疊加至後碰撞回撤的演化過程,揭示了其與(yu) 中亞(ya) 增生體(ti) 係的不同特點。
2.闡明了中亞(ya) 造山帶西段古生代俯衝(chong) 增生作用下,玄武質洋內(nei) 弧地殼向長英質大陸地殼的轉變及機製。查明了中亞(ya) 造山帶東(dong) 段中生代多重增生造山疊合背景下深部物質組成架構、演變過程及其動力學機製。上述研究豐(feng) 富了增生造山帶俯衝(chong) 增生極性轉變及其物質演變的認識。
3.成果發表於(yu) 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Petr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和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等國際知名的地學期刊上。(中國地質調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