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就是天——“鎳都”甘肅金昌采礦地下千米“安全經”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會員風采  |   會員動態  |  正文
安全生產就是天——“鎳都”甘肅金昌采礦地下千米“安全經”
發表時間 :2020-01-14    來源:鎳資訊
       天剛蒙蒙亮,35歲的楊國輝帶領金川集團二礦區采礦二工區生產班梳理完畢當天任務,隨後全體起立宣誓:“按標施工、按規操作,個人自律,杜絕‘三違’,確保平安”。

24小時生產(chan) 的礦區又在嚴(yan) 寒中迎來新的一天。上班工人身穿帶有銀色反光條的工作服,由通勤車一路上山抵達海拔1800多米的井口。每個(ge) 天亮,千餘(yu) 名工人在這裏乘坐罐籠下到垂直距離地麵近千米的采礦作業(ye) 區。

位於(yu) “鎳都”甘肅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團擁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銅鎳礦床。60年來,金川公司已成長為(wei) 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產(chan) 基地。二礦區是金川集團的主力礦山,2019年預計完成井下出礦425萬(wan) 噸。

這裏的安全生產(chan) 防護措施處於(yu) 行業(ye) 領先地位,但安全防護意識卻從(cong) 來沒有鬆懈。“井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現在看著是好的。一爆破,安全上又會(hui) 有變化。”楊國輝再一次強調要安全操作。現場安全作業(ye) 的第一步是“檢撬”。工人手持鋁合金撬棍敲敲打打,尋找裂口,敲落鬆動的礦石,以防作業(ye) 人員出現意外。

在二礦區井下,巷道縱橫交錯,就像城市路網。鑿岩台車打眼、裝炸藥、起爆、鏟運機把礦石拉到溜井——工區依照這個(ge) 流程出礦,日複一日。巷道內(nei) 監控隨處可見,就像電子警察抓拍交通違章一樣。

13年前,楊國輝第一次下井,被安排開鑿岩台車。那裏一切都很陌生,“剛開始覺得危險,有心理負擔”。他看到彎曲纏繞的油管和五花八門的操作手柄,心想這太複雜了,就是個(ge) 怪物。

要馴服“怪物”,首先得理解它。楊國輝花了快兩(liang) 年時間學會(hui) 獨立操作鑿岩台車並熟練掌握打眼技術。“怪物”不再凶猛。“知道它危險在哪裏,我們(men) 就有預防措施。”他說。

擔任班長的10年裏,楊國輝每年下井天數都在280天以上。10年間,他所帶班組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2015年至今,他帶領生產(chan) 班累計完成井下出礦超過329萬(wan) 噸。手機計步軟件顯示,每個(ge) 班次他至少走兩(liang) 萬(wan) 多步。

對所有安全措施,楊國輝如數家珍。例如,鏟運機車體(ti) 、鏟鬥太大,影響駕駛員視線,為(wei) 了防止車輛傷(shang) 人,出礦時所有人員必須全部撤離;側(ce) 身駕駛鏟運機,這樣前後左右都能注意到;車輛啟動前先鳴笛閃燈警示;靴子頭上裝有鋼板,以防落石砸傷(shang) 腳背……

穿行在巷道裏,楊國輝的手環突然震動,他提醒大家注意避讓。這時,一輛鏟運機也在不遠的轉彎處停下,報警燈閃爍。楊國輝抬起手腕說,這是今年剛配備的人車防撞裝置。從(cong) 前聽到車響,行人全靠手電燈光在巷道上晃動提醒司機,現在電子手環能及時感應預警,方便多了。

楊國輝的班組有個(ge) 共識:下了井,安全是天。有了“安全”這個(ge) “1”,後麵的“0”才有意義(yi) 。

井下不見陽光,環境封閉,噪音大。楊國輝習(xi) 慣了大聲說話,聲音小了聽不見,回到家也一樣是大嗓門。

“沒有一個(ge) 人嫌你管得多,這都是為(wei) 了大家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下班。”他說。

晚上快8點,楊國輝還在和同事清理作業(ye) 現場。“現場必須保持幹淨,不能給下個(ge) 班次留尾巴。”早上6點他又得起床上班,地下千米作業(ye) 現場有他操心的事。為(wei) 此他從(cong) 來沒能送8歲的女兒(er) 上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