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井“把脈” 為開采“定心” ——礦冶青年創新引領“智能礦山”發展_米兰竞技足球俱乐部官网_米兰体育官方网页 中國國際礦業大會
首頁  |  會員風采  |   會員動態  |  正文
為深井“把脈” 為開采“定心” ——礦冶青年創新引領“智能礦山”發展
發表時間 :2020-04-01    來源:礦冶集團
  你能想象到的最艱苦的工作情景是怎樣的?在新疆哈圖金礦,要從地表乘坐“電梯”下行1000米,走半個小時的水平巷道,再從開鑿出的天井向上爬幾十米的梯子才能進入低矮的采場;在山東三山島金礦,近海海底采礦,頭頂不遠處就是海水,每一次爆破作業都要小心翼翼,防止誘發地壓災害,在高鹽分腐蝕下,井下設備的壽命也大打折扣;在西藏甲瑪銅礦,海拔高達5000米,別說工作,就連每一次呼吸都十分困難,人和設備常常出現高反;在新疆大明鐵礦,由於地處哈密腹地,要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曲折驅車顛簸4個小時方可到達,還可能遭遇狼群……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有一個團隊一直在默默奉獻著,他們通過自己的創新和汗水,建設礦山地壓監測係統,為在一線勤奮工作的礦工們保駕護航,他們將汗水化在璀璨的礦石中,為新時代的夢想播種希望。他們,就是獲得2017年~2018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的北京礦冶集團(以下簡稱“礦冶集團”)礦山工程研究設計所地壓監測技術團隊。
  這是一群有激情、有活力、有故事,可愛可敬的礦冶青年,在集團團委的帶領下,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強院報國,成就人生,在礦冶行業奮力譜寫著青春的華麗篇章。
  深井開采的“守護神”
  隨著我國淺部礦產資源多年來的粗放開發,深井開采已成為未來礦業開發的必然趨勢,而在深井開采條件下,受高地壓影響,冒頂、片幫甚至岩爆等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著井下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這需要專業的團隊和設備隨時“感知”采礦作業區域的“風吹草動”,擔當起礦山深井開采不可或缺的“守護神”。
  礦冶集團地壓監測技術團隊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礦山地壓監測方向的科技創新、產品研製、工程設計及工程總包服務,在地壓監測相關研究與應用方麵總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甚至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成功的取得,得益於團隊中的每一位頂尖青年人才披荊斬棘、腳踏實地、不辭辛苦的付出。團隊目前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人,高級工程師6人,工程師11人,博士4人,他們畢業於行業頂尖高校,形成了多學科、跨專業的科技創新團隊,全心全意地守護著礦山的安全生產。
  “地壓監測業務是從采礦安全需求中衍生出來的,得到礦山的地壓活動規律,對作業區的安全隱患進行預警,保障開采作業安全。進而,通過實時反饋地壓時空演化規律,實現采掘、支護等井下作業的在線優化。”礦山工程研究設計所黨總支副書記、副所長張達教授,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講述著他們的工作內容。可以明顯看出,在保障人員、設備安全和可持續開采的地壓監測解決方案上,他與團隊都信心滿滿。
  別看80後的張達年紀不大,但已是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中國-南非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聯合研究中心和中國-南非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細數他的榮譽和成果,需要幾頁紙才能勉強寫下。談及團隊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張達教授及團隊成員都有著別樣的心情與感悟:“團隊感覺很激動,一方麵因多年在鑽研、產品及工程應用上付出的汗水得到了肯定而倍感振奮,另一方麵也因在地壓監測方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團隊處於年輕化,要靠努力拚搏和協同開發,逐步實現‘卡脖子’技術的突破而動力十足。”
  棟梁之才的“孵化器”
  哪怕是一年出差300多天,哪怕是嚴寒酷暑,跋山涉水,遠離妻兒,地壓監測隊的年輕人在工作麵前總是很拚。
  到底是什麽給了他們這樣強大的信念與力量呢?
  “一方麵是因為‘團結求實開拓奉獻’的礦冶精神已經融入到他們的血液裏,另一方麵更得益於集團團委的青年培養激勵計劃。”礦冶集團團委書記白蘭表示,作為科技型中央企業,集團團委在集團黨委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始終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作為集團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著力為青年的創新、成長與成才提供廣闊的平台和肥沃的土壤,成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行業領軍人才乃至國家棟梁之才。
  如今已是集團人力資源部主任的鄭曉虎也是老團幹出身,曾經在集團團委書記崗位上一幹就是12年,每每回憶起那段共青團工作的難忘時光,他總是以團委當時專門設立的青年人才培養機製為自豪:“集團共青團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服務國家創新戰略,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基於此,團委全力培養了一批國家和行業的科研領軍人物,不僅給予待遇、發展空間的支持,還給予榮譽的肯定,讓青年人知道組織時時刻刻在關注和期望他們的成長。”
  張達教授就是集團團委通過這個機製培養出的榜樣人物。這樣的榜樣對青年人的激勵效果非常明顯。“張達副所長是我們身邊的榜樣。有榜樣的激勵,青年人幹活也特別有勁兒、有奔頭。因為對事業和工作的熱愛,即使出差到偏遠礦區、惡劣環境、沒日沒夜地工作也甘之如飴。”擔任礦山工程研究設計所團支部副書記的90後女孩韋理雲備受激勵,她告訴記者,在普朗銅礦的地壓監測係統建設時,從項目論證到後期實施,張達教授一直帶領地壓監測團隊在建設工地上摸爬滾打,工地海拔3700多米,冬天大雪,需給車輛裝上防滑鏈才上得去山。他們住在臨時搭建的彩鋼板房內,條件簡陋,連衛生間也沒有,要端著洗臉盆踏著雪到500米以外的水房去洗漱,每天還要和高反抗爭,吃不下、睡不好。項目的一個地表沉降觀測站需要在海拔4200米施工,不具備車輛進入條件,他們就用騾馬馱著設備到山上安裝。在一個暴雨的夜晚,他們還遭遇了泥石流被困在山上無法返回營地。井下安裝的地壓監測設備經常因井下大塊礦石二次爆破作業而損壞,就像在戰鬥前線的槍林彈雨中工作。2019年,普朗銅礦項目成果被評價為國際領先水平,並獲得了中國安全生產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集團團委為鼓勵並激勵青年人嶄露頭角,專門為剛入職的青年人設立了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集團辦公室副主任唐銘鴻在鄭曉虎擔任團委書記期間就與其並肩作戰,之後繼任了團委書記一職。他告訴記者,加入集團不滿3年的年輕人想要申報諸如國家級、省部級甚至集團級的科研項目通常是很難的,為發掘和培養青年人才,團委打破了條條框框,為青年科研人員量身定做了青年科技創新基金,讓青年能在初入崗位的情況下就能夠主持項目,有經費、有團隊,可以大展拳腳、展示自我、錘煉自我。2019年,礦冶集團團委聯合集團科技發展部和人力資源部,成功舉行了首批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的結題驗收會,在青年科研人員群體中贏得了良好口碑,育苗作用顯著,已成為集團支持人才培養和強化基礎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
  “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隻是團委工作的冰山一角。”礦冶集團團委副書記朱曉丹補充道,除此之外,團委還精心為青年人提供了職業生涯指導“套餐”,孵化棟梁之才。在集團製定的職業發展通道之中,專門設置了“破格體係”,鼓勵年青人嶄露頭角、快速成才。同時,集團團委特別重視年輕幹部的培養,定期組織青年幹部培訓,也創造條件讓年輕人到一線、到艱苦的地方鍛煉,不能做溫室裏的花朵,要通過現場的磨煉,提高實戰能力和技術水平。
  “智能礦山”的領頭雁
  “國外進口設備價格貴、進口周期長,數據分析售後服務跟不上,對國內用戶技術壟斷,無法進行二次開發。”礦冶集團團委副書記、礦山工程研究設計所所長助理餘樂文博士說道,團隊下定決心,一定要為礦山企業提供買得起、用得上、看得懂、信得過的專業化地壓監測解決方案。
  礦冶青年十年如一日,通過堅韌的作風和拚搏的精神衝破了科學技術道路上的重重阻礙。從最早采用人工觀測的現場標尺,發展到人工觀測的傳感器,以及自動監測的岩土儀器,到後來的聲發射係統、微震係統,再到當前基於人工智能的多尺度地壓監測綜合解決方案,礦冶集團地壓監測團隊已逐步形成了以BSN礦用高精度微震監測係統和BSC礦山安全監測分析雲服務平台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體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其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風霜故事呢?“地壓監測團隊剛成立時一窮二白,沒團隊、沒技術、沒產品、沒業績,為了做好各項工作,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晚上太晚了就住在辦公室,睡在沙發上,辦公室的被子已經用了7年多。最困難的是夏天,晚上住在辦公室蚊子會很多,為了防止蚊子咬,我‘發明’了在辦公室搭帳篷睡的好方法。”張達教授講到那段經曆記憶猶新:“在技術攻關階段,會議室的燈經常是徹夜長明,研發中心大樓值班室的值班人員也都會特意給我們留門,防止大半夜的被我們吵醒。”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達教授又對記者介紹了團隊近期的成果:“地壓監測團隊成功研製了高靈敏度傳感陣列、信號載流遠傳裝置及井下能量自動捕獲係統等成果,基於華為雲及5G技術,結合人工智能分析,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2019年,我們又獲得了中國-南非國際合作項目支持,重點攻關全自動微震監測技術,這將是國際上本領域的一項顛覆性創新成果!”
  團隊瞄準了“智能製造”“智能礦山”等國家發展戰略,通過融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實現兩化融合,為傳統技術插上了創新的翅膀。餘樂文博士說:“通過‘互聯網+’,建立礦山安全監測雲服務平台,地壓監測技術團隊可在北京辦公室診斷全國各地礦山企業地壓情況,實現礦山開采過程中‘安全預警-災害防控’的立體監管,可以給礦山提供一份全麵的‘體檢報告’。”地壓監測團隊自主研發的設備成為“智能礦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使得中國礦業正在逐步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井下,不僅是礦工頭上那束耀眼的燈光打破了黑暗,更有礦冶集團地壓監測團隊自主研發的設備時刻在為奮鬥著的生命悉心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