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原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會員級別 :會員單位 省份:江西省 網址:https://7d.jxsdzj.cn/
江西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江西省地質局稀土應用研究所)為正處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2021年10月15日,由原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稀土應用研究所)更名為江西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江西省地質局稀土應用研究所)。大隊成立於1952年,主要從事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地質礦產勘查,礦業開發,水文、工程、環境地質調查,土壤、地質遺跡調查,地質工程設計與施工,實驗測試,測繪與地理信息,地質信息服務,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勘查、施工、危險性評估,岩土勘察,地基與基礎工程,市政(非開挖)工程,土地複墾與規劃,綠色礦山建設,房地產開發,酒店經營,汽車維修等多個領域。現有職工28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40餘人,資質30餘項(甲級9項),是一個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全麵、隊伍素質過硬、找礦成果顯著的綜合性地勘單位。70年來,大隊先後發現礦產103種,其中探明儲量的68種,發現礦床200餘處和礦(化)點數千個,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20世紀50~60年代,率先將地質力學應用於金屬礦床的普查勘探,發現了大餘木梓園隱伏型鎢礦床,被列為全國重大發明創造,以此總結出的“五層樓”成礦理論,開創了我國模式找礦的先河,探明並提交了一大批國家急需的鎢礦資源儲量,鞏固並拓展了贛南“世界鎢都”地位,後又提出了“五層樓+地下室”成礦理論模式,為再造一個“世界鎢都”奠定了理論基礎。70~80年代,在會昌周田找到了大型岩鹽礦,毛主席獲悉後欣然寫下了“江西找到大鹽礦,這是一件大好事”的批語,大隊被譽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全國地質戰線的一麵紅旗”。同期,在龍南足洞發現了世界罕見的新類型重稀土礦,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為贛南贏得了“稀土王國”的美譽,2015年,大隊在稀土找礦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發現淺變質岩風化殼離子型稀土礦,研製的“贛南鑽——人力衝擊取樣鑽”,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實用新型專利。80年代初,在贛南發現了氟鉍礦,1983年國家礦物學會新礦物命名委員會以地名命名為“贛南礦”,成為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礦種,並填補了礦物學的空白。21世紀以來,大隊積極主動融入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新發現了一批以鎢、稀土、鉛鋅、金銀、銅、螢石等為主要資源的大中型礦床,為贛州礦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障。積極開展贛南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完成了贛南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避讓搬遷規劃、礦山地質環境恢複治理方案等,實施的信豐學堂嘴廢棄稀土礦山治理項目,已成為贛南地區廢棄礦山環境治理工程的典範。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礦產資源保障、生態文明支撐、專業綜合服務”三大定位,為推進我省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和贛州市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再立新功,為實現江西地質事業高質量發展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