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
會員級別 :理事 省份:湖北省 網址:https://www.yichang.cgs.gov.cn/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正局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是全國六個大區地質調查中心之一。主要承擔中南地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承擔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綜合研究和地質安全評價工作,承擔中南地區地質調查協調工作,支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開展地質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工作區域包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以及赤道以北非洲地區。中心1962年成立於湖南長沙,1966年搬遷至湖北宜昌,2009年搬遷至湖北武漢。2009年11月,經中編辦批複更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2017年5月更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業務領域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地質、能源地質、水文與環境地質、災害與工程地質、境外地質、遙感地質、地球化學、實驗測試、地質信息等。現有1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古生物與地質環境演化重點實驗室)、1個自然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三峽地層古生物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自然資源部檢測中心(中南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1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業務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岩成岩成礦地質研究中心)、1個中國地質學會地學科普研學基地(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龍化石博物館)。2021年,通過了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三標一體”整合型國際標準管理體係認證。中心設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三峽大學聯辦有研究生工作站,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建有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與美國、俄羅斯、德國、丹麥、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英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蘇丹、利比裏亞、摩洛哥、幾內亞等國家地學機構有廣泛的學術交流和業務合作關係。主辦有地學類雜誌《華南地質》。中心成立60年來,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類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項目1200餘項,出版專著270餘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近200項。其中,中心作為主要參與單位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作為主要參與單位完成的“西部山區大型滑坡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心榮獲“全國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目前,有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人獲李四光地質科技獎;1人榮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1人榮獲國土資源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1人獲湖北省先進工作者稱號、1人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人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卓越地質人才、1人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地質人才、4人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地質人才、3人獲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年地質英才稱號、2人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傑出青年、1人獲湖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4人入選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穀3551人才計劃”優秀青年人才。連續九屆19年被評為湖北省省級“文明單位”,榮獲國土資源部尊老敬老模範單位稱號,3個黨支部獲湖北省直機關“紅旗黨支部”榮譽稱號。中心緊緊圍繞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積極踐行“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新時代地質文化,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區域地質調查中心。